尺度炸裂,网飞的王炸美剧太生猛了 -
网剧以她之韧
Netflix的《怪物:杰弗里·达默》(第一季)吓坏了不少观众,今年这部系列剧的第三季《怪物:艾德·盖恩的故事》则将镜头对准另一位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艾德·盖恩。
一共8集,今天已经全集上线。(友情提醒:这部剧很还原案发过程,很变态、重口味,不常看重口味美剧的剧迷不建议观看)
先说现实背景。
1957年,威斯康星州一个小镇上,警察突袭盖恩的农舍,结果震惊全美:椅子、灯罩、腰带,全由人皮制成;
厨房里有器官,衣柜里挂着用皮剥下来的“面具”。
调查发现,盖恩不止涉嫌杀人,还频繁盗墓,把尸体挖出来做成各种骇人制品...
这一案件当时登上各大报纸头版,被称为「威斯康星屠夫」。
后来,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恐怖片《德州电锯杀人狂》《沉默的羔羊》,全都以他为原型,塑造出影史上让人震惊的变态连环杀手。
这部剧的主线,就是将他的故事从孤僻农夫的扭曲日常一路讲到案发、抓捕,再到影响蔓延至流行文化的全部过程。
故事一开始,你看到的是一个安静到无聊的小镇生活。
农夫、商店、邻居之间的闲谈。
艾德出场时,更像是个怪里怪气的边缘人,孤僻、木讷,不与人深交。
但在木讷的外表下,隐藏着他对女性几乎变态的心理。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会悄悄的趴在窗门外进行窥视...
每一个“变态”,几乎都离不开少年时的成长。
该剧通过倒叙闪回,讲述了艾德童年时期在母亲阴影下成长的经历。
艾德的妈妈奥古斯塔是一个极端虔诚又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她痛恨镇上酒吧里的所有不洁女性,逼着艾德每天祷告、朗读《圣经》,不许结交朋友,甚至在艾德青春期时辱骂他对女性的正常好奇心。
更变态的是,甚至会让他在赤裸着的情况下,接受疯狂的辱骂式教育...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年轻的艾德对母亲又敬又畏又离不开,逐渐形成畸形的恋母情结。
直至母亲因中风卧床时,艾德的的变态心理达到顶峰。
母亲去世后,艾德几乎与世隔绝地独自生活在荒废老农场中,把母亲的房间当作圣地般封存。
据后来的调查,他在这段时间开始出现精神失常的迹象,痴迷于解剖学和死亡崇拜,阅读暴行和猎奇故事等耸人听闻的杂志...
孤身一人的艾德逐渐走上了犯罪之路。
他白天干些零工,偶尔帮邻居看小孩(谁能想到“怪叔叔”居然还是个爱给邻居当保姆的人设);
但夜深人静时,他会潜入附近公墓盗墓取尸...
他特别关注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中年女性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新鲜尸体带回家中进行恐怖的手工制作。
警方后来在他家中发现,他用尸体残肢制作了一系列家具和服饰...
这种骇人听闻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常人想象。
虽然盗墓已令人发指,艾德最终走向了杀人的深渊...
不得不说,这部剧对艾德·盖恩核心犯罪事实的还原是相当扎实的。
包括他童年的家庭环境、孤独生活的状态、盗墓癖好,以及两起确认的谋杀案细节,几乎都忠实于已有记录。
当然,剧集为了剧情丰满,新增了一些虚构或基于传闻的元素,伊芙琳即是其中一例。
这个角色在历史上并无明确对应人物,但据说原型来自于一则旧报纸采访:1957年艾德被捕后,有位自称阿德琳的妇女跳出来对媒体说她和艾德秘密交往了多年,甚至两年前艾德还向她求过婚!
剧集显然是受到这段八卦启发,然后塑造了这个角色。
一方面作为艾德内心渴望正常爱情的寄托,另一方面她的存在也让艾德对女性的矛盾情感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剧中,伊芙琳既让我们短暂地看到了艾德柔情的一面”(有几场他们在小餐馆约会的戏,艾德拘谨又开心),也在后期推动剧情发展。
此外,该剧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入了希区柯克、托比·胡珀等人的支线,将艾德案对恐怖文化的影响直接展现在剧中...
这种手法肯定是艺术虚构的,在现实中当然不存在这些名导真的介入案件调查或者与艾德有任何交集。
但主创用平行剪辑的方式,把现实中「艾德案启发了恐怖电影」这一事实用戏剧片段具象化呈现出来...
这几段尺度真的很大,都是经典电影的名场面...
这种改编思路可谓别出心裁,有观众可能觉得剧情跑偏了主线,但仔细品味,会发现它升华了主题。
真实罪犯艾德不仅是一个时代悲剧人物,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影响远超案件本身,值得我们反思。
总的来说,剧集在史实与戏剧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
既没有过度神话或同情艾德,也没有完全局限于案发经过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虚实结合,让观众既看到了案件真相的恐怖...
或许正如剧中所言,“怪物”从来不是天生的,每个怪物的背后,都映射出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或许就是此类真实案件改编剧的价值所在,以最极端的个案,提醒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责任。
看完这部剧,你可能会感到后背发凉,但更希望我们从中汲取一点教训和警醒。
毕竟,直面黑暗,方知光明可贵...